找到相关内容177篇,用时18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圣凯法师:略述中国佛教禅净双修思想的发展

    并除三毒攀缘、觉观心念佛,心心澄寂,更无所缘念”,识无所缘念,平等不二的即是如来真实法性之身。道信在《入道安心要方便》中说:“念佛是佛,妄念是凡夫”,息...理论和修持方法上,两家不但可以融通,而且禅宗人兼修净土,我们通过对中国佛教史上禅净二宗关系的考察,发现大有人在。   一、禅净双修的萌芽时期   从大乘究极义理看,禅宗所欲明见的自佛性,是真如...

    圣凯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24341702.html
  • 超越与回归——试论道一对禅宗超二元对立思想的实践

    境界於心不动,“佛来佛斩,魔来摩斩”,扫荡一切。  只要息却狂心,即归自家本性,自家本性就是佛,就是心外求佛,无有归期。只要息下觅心,佛即不求可得。只要离诸攀缘,就能显露自性。  大安禅师一天拜访...来中国,称为东土初祖,一直传到六祖慧能(南宗,传顿法),为纯禅时期。  达摩祖师初来东土时,教人“外绝诸缘,内心无喘,为墙壁,可以入道”有摩诃迦叶破颜为笑,而领佛旨。佛陀说:“我今以正法眼藏涅磐妙心...

    本 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43242505.html
  • 《佛教的生命观与宇宙观》研究心得(上)

    成就的事。   对于死亡,我不会再害怕,我只在意能否掌控好自己的,朝著清净、平等、慈悲而行。不再起分别、妄想、执著、攀缘,念念与阿弥陀佛相应,忆念弥陀如子忆母,以代忆俗世的父母,逐渐从世间的烦恼...意境虽远,我的却是凡夫的,不能控制地低沉,因为一桩人事问题而于耿耿,百思不得其解。   是什么困住了我?“我”不是“无自性”吗?为什么还会如此烦恼?如此在意世间事?真的只是作茧自缚,而其实本来...

    廖翎而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73750369.html
  • 道信大师的生平及其禅学思想

    ;第一忏悔”。要除去三毒攀缘、觉观心,一心专念一佛名号,心心相续,则可“忽然澄寂,更无所缘念”。无念之念,这是实相念佛的法门了。   由此可见,树立禅净合一...相应,无二无别,故有“离心无别有佛,离佛无别有。念佛即是念心,求即是求佛”的心佛不二论。   观佛无形无相貌,即是安心,常常忆佛念佛,不起攀缘,则心境泯然无相,与佛...

    道坚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15352227.html
  • 佛教的信仰观

    推演出来。那公理是什么?就是公众所公认的道理。这个就是凡夫知见、老生常谈、人云亦云。那么我们还敢相信这是真理吗?  这些搞宗教的,如何推动迷信?他们以恶劣的手法,利用人的恐怖、企图攀缘、贪心来...但是六道众生共同拥有一样东西,它是无边无畔的,是可以用来认识真理的。它就是——。当心与真理契合时,就是认识真理的时候。如何与真理契合?惟有透过行菩萨道这条路,在自觉觉人、自度度他的过程中,灭除我、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71058973.html
  • 四部宗义要略(一)

    ,为六识聚。此即不许有第七末那识及第八阿赖耶识。  三者指受、想等五十一心所法,与心王(即心法)同时攀缘外境。当诸根(如眼)缘外境时,所具所缘平等、伺察平等、时平等、所依平等、事平等五者。如是,则了悟外境之心识、能知外境差别之所,遂同时生起,亦同时对外境了别。  是故,除能明证外境之心识及所外,别无所谓本觉。  【释】此谓心所法与心识同时起五种功能,如是解释所法的机理。此即攀缘同一外境...

    敦珠法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20862108.html
  • 试论七处徴心

    论证,皆觅心了不可得。由是可知,妄心无处。说明此妄心并非真心。世人不知真心广大圆明,妄谓此在我身内、外、中间等处。因此,以攀缘为自性,用妄想做一切事业。迷失本具的元清净本明之体,而不自觉,即日用中不知能见能闻者是谁?此即迷失了真本,终日所行皆用妄本。攀缘六尘。依之起惑造业,舍生受生,趣于六道,轮回不息。若能明了妄心无处、妄识非,妄识无体,于生活中对一切境界朗照无住,则必得智慧之解脱,圆证菩提...

    国芹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25262982.html
  • 果峻法师:佛教的社会责任——人间净土

    攀缘,散乱。我慢属山,地大就是众生的愚痴和执著。四大从心理来讲就是贪爱、愚痴、恨、散乱。古书说人有“七情”。《智度论》说人有“六欲”。 七情六欲就是喜怒无常的心理常态。   ...人间的佛法。 佛教流行人间,目的在于净化人心。净: 是清净无垢、无污染、无烦恼的意思。《阿含经》说:“清净故,众生清净”。《维摩经》说:“心净国土净”。 ...

    果 峻 ( 新加坡佛教总会副弘法主任)

    |世界佛教论坛论文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71773323.html
  • 当代佛门大事学佛者不可不知

    却不知早已伤肠坏胃,直至夜里,腹翻肠绞,方知是害,一番吐泻。   凡夫之所以有种种烦恼,只因不能看破、放下,而枉受诸苦,若能做个老实人,日子不是很平静吗!以有漏心、攀缘、妄计、执着去追求无量...  当代佛门大事学佛者不可不知   宪法师   每年一到了七、八月间,各级学校便展开招生的活动宣传,这是众所皆知的事;然而佛门亦有一项特殊的招生讯息,学佛之士不可不知,那就是世尊早在两千多年前...

    宪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6150882813.html
  • 四种清净明诲浅释(宣化上人)

    叫做三无漏学,不再漏落于三界,不再著于空有二边的意思。 我人为何不成佛?就因为不能摄心,不能摄制狂心、攀缘。一天到晚,妄想纷纷,尽打人家的主意。现在要把攀缘心摄回来,不要向外跑,要把它制在一处,...遗失。心尚不缘色香味触。一切魔事。云何发生。 阿难,这四种清净明诲,如果能严格守持,不使稍有过失,就能常住戒中,不会攀缘色、香、味、触等尘境。没有攀缘,怎会发生一切魔障之事呢? ...

    宣化上人讲述

    |四种清净明诲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6/0922054588.html